区块链改变医药溯源方式
医药溯源源于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通俗地说,溯源就是一种可以对产品进行正向、逆向、不定向追踪的生产控制系统,适用于任何产品。
总体来看,传统的药品溯源体系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溯源系统由制药企业单独维护,记录信息容易被利益相关方肆意篡改,可信度低,也因此导致使用率低,无法发挥该有的作用,而这又会反过来迫使制药企业纯粹把药品溯源体系看作是应付监管的面子工程来对待,不愿意加大投入,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二是各省市虽然都建有自己的地方性药品溯源系统,但彼此之间不能互通。这样一来,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就不能一竿子到底,从而大大削弱了监管效力,普遍存在着制药企业受假冒伪劣滋扰,用户端对药品溯源系统信任度低,因而扫码率普遍不到1%。一旦出了安全问题,无法快速定位问题发生环节,需要召回问题产品时响应速度慢。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的假药交易规模在750亿~2000亿美元之间。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假药交易额占药品销售总额的10%~30%,每年有超过10万人死于非法交易的假药。有鉴于此,美国早在2013年就推出《药品供应链安全法案》,要求药物供应链上的企业包括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等,对商品实行序列号管理,记录交易历史,并对可疑商品进行检测。该法案于2015年1月开始逐步实施,计划至2023年实现药品供应链中完整的单元级跟踪和可追溯系统167。